希望大家收信平安。這一週令人坐立難安,每天早上醒來,我第一件事就是連上 CNN 網站看戰況更新。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六十多公里長的俄羅斯車隊正開往基輔,讓我不禁更加為城市和人民的安危擔心。
這一週除了烏克蘭的戰爭,我們也剛度過 228 和平紀念日。極權的陰影、戰爭的威脅,在最初的震驚過後,我開始思考身在台灣的我們能做什麼,努力把焦慮不安轉化成行動的力量。
Landscape of Transcreation is a newsletter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only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hange the setting in “My Account” on the upper right section of the website. You may reply to this E-mail or write to me at transcreation@substack.com, and I could change the setting for you. Thanks again for your subscription and support!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here.
2 月 24 日清晨,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消息傳來讓我震驚不已。根據 2 月 22 日公布的民調,5 成 1 的台灣人不認為俄烏會真正開戰,我必須慚愧的說自己屬於那 5 成 1。根據同一份民調,6 成 3 的台灣人不認為中國會趁機侵略台灣。儘管不希望戰爭發生,但我似乎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國侵略的機率──尤其掌權者不必負責,不受約束,可能一意孤行的時候。
戰爭開打不久,俄軍紛紛傳出捷報,但不久卻被戳破是假消息、宣傳戰。社群媒體上的消息需要謹慎以對、小心查證,傳統媒體這時候似乎更可靠。台灣媒體基本上也是翻譯外媒的消息,因此我後來決定直接看 CNN。如果要看中文媒體,公視的整理也十分可靠。
關心戰況的同時,我感到十分無力。在戰爭面前,寫作似乎是一種奢侈,文字似乎毫無用處,我又要寫些什麼?
台灣和烏克蘭不同,但烏克蘭的處境令人感同身受,一樣面對抱持帝國野心的強權威脅,一樣被說是「同文同種」,但也是獨裁者隨時準備侵略的對象。戰爭進入第 7 天,烏克蘭抵抗侵略、守衛家園的勇氣令人敬佩,我希望自己面臨考驗時也能有相同的勇氣。
這一週我們也正好剛度過 228 和平紀念日,今年是 228 的 75 週年。面對眼前極權的威脅及戰爭的陰影,更覺和平與自由的可貴。想到當年 228 的大屠殺、之後近半世紀的白色恐怖,為民主自由奮戰的人彷彿走在幽暗的長廊,不知身邊的人是敵是我,不知道會不會突然被拉進黑暗的房間,但依舊相信遠方的一點微光,持續前行。而威權政權只為鞏固統治,就不分青紅皂白關押多少人、殺害多少人。我們如今的任務是實現轉型正義,還有很長的路要努力。
回顧歷史,和平與自由得來不易,且從非理所當然,必須時時努力爭取。一旦鬆懈,獨裁者總是有各種藉口可以剝奪個人的自由。
回到烏克蘭的戰爭,台灣和烏克蘭還有另一點相似之處。根據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的排名,我們和烏克蘭軍力相近(分別是第 21 名和第 22 名)。雖然不確定參考價值多高,但從烏克蘭人的勇氣中看到,弱國對強國一樣可以一戰。戰勝或戰敗似乎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抵抗的意志愈頑強,接收統治的成本愈高,就愈不容易被侵略,戰勝的機會也愈高。1
儘管如此,戰爭的代價令人觸目驚心。截至 3 月 2 日,聯合國表示至少有 406 名平民傷亡,其中至少 102 死,這還只是低估的數字,而且要再加上軍人的傷亡。讀到這些數字和報導,我不禁覺得傷亡者可能是我自己,也可能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們如何在對戰爭的恐懼中保持信念?
這場戰爭之中,除了烏克蘭人保衛家園的決心,另一個讓我敬佩的是俄羅斯的抗議者。俄羅斯境內各地爆發反戰遊行,2 月 27 日為止已有近 6000 人遭到拘捕。願我們面對不義之舉都能挺身而出。
記得以前曾在課堂上被問到「solidarity」怎麼翻譯,當時的我只能喃喃重複字典定義,說出「團結」、「(基於共同利益的)團結」之類的解釋。如今在這幾年的局勢中,「solidarity」的內涵經過反覆實踐,不論是「台灣撐香港」還是「台灣挺烏克蘭」,或是「熱愛自由的人要互相幫助」(Freedom-loving people should look out for each other!),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下,「團結一致/solidarity」的意義變得明確而有力。
也許在戰火之下,寫作顯得無力,但如果我們活下來,活下來的人必須繼續寫、繼續說,不能忘記極權之惡,不能忘記公義的精神。我們會在和平與戰爭時挺身發言,在戰爭與和平時挺身奮戰。
我們可以做什麼?
行動永遠是對抗焦慮的好方法。
《開闊之路》前幾天的精彩文章整理了捐款對象和其他資訊管道(記者及學者的推特、網站等)。
「世界走走seh seh」也整理了一份捐款清單。
這裡是朋友「黎胖」整理的中文資訊網站清單。
緩和一下氣氛,我自己昨天忍不住玩了買遊戲的遊戲,買了 This War of Mine,這家波蘭遊戲公司 11 bit studios 會將旗下反戰遊戲 This War of Mine 本週的收益(2 月 24 日至 3 月 3 日)捐給烏克蘭紅十字會。希望過幾週稿趕完了、戰爭也結束了,就能來玩遊戲了。
除此之外,我會再找時間讀《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災難超前部署手冊》、《阿共打來怎麼辦》,補充常識。朋友之前上了防身術課程、考了 EMT 證照,似乎也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歡迎大家分享挺烏克蘭或自我充實的好方法!
鄭紹鈺,〈從戰時財政看「首戰即終戰」:法國維琪政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