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配合《萬事揭曉》第四章,和大家分享四月到日本東北賞櫻的驚喜景點:三內丸山遺址。這次的文章有櫻花,有我們漁獵採集的祖先,當然也有《萬事揭曉》的精彩段落。寫一寫發現文章有點長,會分成上下篇來發,敬請期待下集!
Landscape of Transcreation is a newsletter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only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hange the setting in “My Account” on the upper right section of the website. If there is any question, please free to contact me by replying to this E-mail or writing to me at transcreation@substack.com. Thanks for your subscription and support!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here.
翻譯最有趣的地方,也許是有時候乘著作者的文字,會帶我們前往意想不到的目的地。《萬事揭曉》帶來的當然是精彩的知性之旅,不過有時候書翻著翻著,也會很好奇作者筆下描述的實地實物。
之前翻譯《從彼山到此山》,是丁松青神父回黎巴嫩尋根的故事。不過黎巴嫩太遠了,所以後來我跟神父要了食譜,烤烤丁媽媽的檸檬方塊(lemon bar)解饞(《從彼山到此山》頁 203 特別註出食譜)。只可惜烤得不太成功,事實上我甚至忘了當年烤過檸檬方塊這件事,是編輯雅涵提醒了我。後來翻到《家園何處是》,看王賡武講起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我也因此認真規畫了新加坡之旅,但最後因故沒有成行。
至於《萬事揭曉》,由於本書的地理歷史跨度實在太過巨大,翻譯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想到要去哪個遺址看看。不過人生總是充滿了計畫之外的驚喜吧。我一直很想看看日本弘前城的花筏(櫻花瓣落在護城河上,彷彿竹筏一樣),賞花不管哪年出發都要賭運氣,可遇不可求,今年初覺得擇日不如撞日(畢竟《萬事揭曉》終於翻完了,值得休個長假),於是訂了機票,決定 4 月底去日本賞櫻。
從訂好機票到出發前,看櫻前線預報忽提早忽延後,心情跟著上上下下。終於熬到出發,我們在東京一下飛機,立刻搭新幹線前往東北。幸運的是花況還不錯,弘前城的櫻花已經吹雪,護城河上花瓣滿滿,好像真的可以坐在上面一樣。過兩天前往函館,五稜郭櫻花正滿開。日本的櫻花配上儀式感滿滿的賞櫻文化,構成無比浪漫的風景。
我在查弘前景點的時候,意外發現《萬事揭曉》提到的「三內丸山遺址」就在附近!既然都這麼巧來到弘前一遊,當然就安排了行程前去一探究竟。
不簡單也不無聊的漁獵採集社會
三內丸山是漁獵採集社會的代表遺址之一。說到漁獵採集,我們心中往往會浮現幾個標籤,像是「原始」的經濟型態、「簡單」的社會,發生在「遠古」時代,沒什麼值得一提。《萬事揭曉》告訴我們,這些標籤一點都不正確,考古證據說的完全是另一回事!
第四章〈自由人、文化的起源、私有財產的出現〉點出了標籤的由來:大家執著於「不平等的起源」,因此想研究何謂「平等主義社會」。但是不平等、平等這些詞實在太含糊了。所謂平等,到底是指「人人一樣富有、人人都有平等的求知機會」,還是社會上大家公認只有人神關係才最重要,而人人皆同意「眾神之前人人平等」?(頁189)
於是為了探討到底怎樣算是平等,便不得不設下「某種普世客觀標準」:維生模式的高低位階(從採集、粗耕、農業一直進展成工業文明)以及線性演化階段(從遊群、部落、酋邦一直到國家)於焉誕生。(頁190)
於是乎漁獵採集者「自然而然」成了「原始」的「平等主義小遊群」。
然而只要認真看看漁獵採集者留下的遺址,就會發現根本沒這回事。試看西元前 1600 年左右北美的波弗蒂角(Poverty Point):
考古學家認為,波弗蒂角的人造物構成一片廣大區域,曾經延伸超過 200 公頃……歐亞大陸最早的城市……一開始都是從總面積 200 公頃左右的聚落發展而成。也就是說,波弗蒂角的儀式區要容納整座古代城市完全綽綽有餘……波弗蒂角也和古代歐亞城市一樣,構成了廣大文化互動圈的核心,人流和資源遠從數百英里之外前來波弗蒂角,北至五大湖區,南至墨西哥灣。(頁209)
在整片密西西比河的廣大流域以及更遙遠的地方,都能找到同時期的其他小型遺址。遺址的土丘、脊嶺排列各異,但遵循的幾何原則一致得驚人,土墩使用的標準測量單位及比例顯然是美洲廣大地區的早期人群皆共享的標準。(頁211-212)
波弗蒂角的影響力如此廣大,文化互動圈內人人都知道同一套幾何原則!他們顯然不是什麼小遊群(規模比歐亞大陸的古代城市還大),也不能用「原始」、「簡單」隨便打發。
日本的三內丸山遺址說出了另一個精彩故事。日本考古學家將他們歸類為「繩紋文化」,繩紋人豐富的遺產甚至啟發了當代電玩遊戲《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的圖樣設計!我拍了不少照片想和大家分享,這裡先放三內丸山遺址最有名的兩座建築。這些人群顯然既不「原始」,也不「簡單」。其他精彩照片與介紹請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