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我們繼續介紹位於日本東北青森縣的三內丸山遺址,一探這個精彩的漁獵採集社會。
Landscape of Transcreation is a newsletter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only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hange the setting in “My Account” on the upper right section of the website. If there is any question, please free to contact me by replying to this E-mail or writing to me at transcreation@substack.com. Thanks for your subscription and support!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here.
上篇提到,《萬事揭曉》告訴我們,漁獵採集社會既不原始也不簡單。實際走訪三內丸山遺址,可以看到當年繩紋人1多彩多姿的生活。
三內丸山遺址
三內丸山位於日本北部的青森縣,是規模最大、最壯觀的繩紋遺址,時代橫跨西元前 3900 年至西元前 2300 年之間……值得一提的是,古老的繩紋文化也默默以不同方式滲透進現代意識:其做工精細的陶瓷器帶有獨特的「繩紋」裝飾,繩紋美學成為任天堂廣受歡迎的電玩遊戲《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參考的圖樣範本。繩紋文化在數位時代似乎如魚得水。(頁217)
薩爾達傳說?當時在《萬事揭曉》看到這段覺得有點突兀,不過實際走訪一趟之後,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三內丸山遺址距離新青森車站很近,假日有接駁巴士分別從新青森站和青森站出發。2除了三內丸山遺址,巴士也會停靠另一個主要觀光景點:青森縣立美術館。我們從新青森站出發,巴士載了不少旅客,大家都只剩下半天時間能參觀,遺址跟美術館只能二選一,意外的是大部分人都和我們一樣選了遺址。
我原本以為這裡是冷門景點,沒想到整個遺址就像大公園,很多人全家出遊,也有不少朋友結伴來玩。園區復原了許多建築,也有實際的考古地層可以參觀,(上面加蓋屋頂,維持溫溼度)。考古地層雖然看不大懂,但感覺很有趣。
三內丸山遺址最有名的,就是下面這張照片的大型立柱建築跟大型半地穴式建築(上篇也有先預告)。立柱建築推測是祭祀用途,而這龐大的結構體則是根據柱洞與木柱遺跡重建出來的!考古學家真的很了不起,好像偵探一樣。(翻完《萬事揭曉》後,我剛好又接著翻了一本考古學的書,也很有趣,即將出版,到時候再跟大家分享。)
考古學家憑藉古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重建當時人群的生活面貌,但一般人光看遺跡實在很難想像出畫面。三內丸山遺址不只復原建築,也製作了許多古人日常生活的模型,幫助大家神入理解繩紋人的文化,甚至還有製作土偶、玉飾等等的工作坊,讓大家親身體驗繩紋人的生活,真的令人讚嘆。製作模型、復原建築,應該是考古遺跡最適合的展示法吧。3
來到室內,除了各種模型,最有看頭的當然就是遺址精彩的出土文物了。三內丸山依山傍海(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南邊),這裡的繩紋人有豐富的林產跟漁業資源可以利用,他們採集、捕魚、打獵,也製陶、紡織、編織等等,經營出豐富的文化與經濟生活。4打獵用的箭簇有各種當地不產的特殊材質,顯見當時繩紋人交流範圍之廣大。土偶奇妙可愛的造型,更是讓大家喜愛繩紋文化的一大原因吧。
參觀的最後,當然不免俗有幾個拍照打卡點,我也跟大家一起開心穿上繩紋人的衣服,成為一日繩紋人。我們從青森到仙台這一路上,只要境內有繩紋遺址的縣市,在車站都看得到觀光宣傳,甚至仙台還有「繩文春日慶典」的活動。從這些反應來看,大家應該都真心覺得繩紋文化很親切、很有趣,無怪乎這些元素會進入《薩爾達傳說》了。
翻完《萬事揭曉》再來參觀三內丸山遺址,感受更加深刻。朋友聽了笑說翻譯賺稿費是順便,重點是賺到免費導覽。看來應該要感謝《萬事揭曉》贊助我這趟賞櫻之旅,還幫我深度導覽遺址呢。大家有機會去日本東北旅遊,不妨順便安排繩紋遺跡群的景點。也許下次我會去龜岡遺址看看有名的遮光器土偶!
參考資料
nippon.com日本網,〈世界文化遺產三內丸山遺跡,重新定義繩文時代〉:https://www.nippon.com/hk/guide-to-japan/gu900227/
「日本北部的繩文遺跡群」網站:https://jomon-japan.jp/zh-tw/
(網站都有中文版,大家可以輕鬆利用!)
日本官方網站的中文版,「繩紋」和「繩文」兩種用字都有,後者和日文漢字「縄文」一致。考慮到一般中文形容陶器紋路,還是會使用有糸字旁的「紋」字,我在《萬事揭曉》的譯文以及本篇文章當中,都選用「繩紋」這個寫法。
博物館提供免費寄物服務,搭配從車站出發的巴士,即使沒有住在青森,要參觀也非常方便。
沒錯,他們不種田,但農耕顯然只是經濟活動的選項之一,和「進步」與否無關。讀《萬事揭曉》,可以看到作者花了不少心思在澄清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