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的訂閱,我們小小的電子報慢慢往 100 名讀者邁進中,歡迎大家多多分享!
時光飛逝,之前介紹過黃土水的《甘露水》以及「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展期到 4 月 24 日,再一週半就結束了,在台北的朋友不妨抽空去看看。另外最近看到《臺灣美術兩百年》的書訊,好書真的愈來愈多,令人開心。
上次的電子報和大家分享「台灣文學基地」,這次我們繼續文學之旅,回到百年前台灣現代文學萌芽的時刻。
最後是線上讀書會的資訊,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出個聲!再找到一兩個朋友加入,我們就可以開讀書會了 : )
Landscape of Transcreation is a newsletter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only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hange the setting in “My Account” on the upper right section of the website. You may reply to this E-mail or write to me at transcreation@substack.com, and I could change the setting for you. Thanks again for your subscription and support!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here.
台灣的現代文學史和現代美術史很像,都始於日治時期。日本統治的殖民/現代性經驗成為台灣歷史的重要轉捩點,因此閱讀現代文學史彷彿是之前學習現代美術史的延伸。
不過更確切來說,促使我踏上這趟文學之旅的起點,或許是兩張書單,一張是關於台灣的英文書,一張是台灣文學的學術書。前者感謝 Graham Oliver 的分享(Graham Oliver 是來自美國的作家兼老師),我提到不知道有哪些台灣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他立刻分享了這張 goodreads 的書單。我發現自己無從評價這張書單,覺得應該好好讀一讀台灣文學史,感謝台文所的好友陳蕾琪慷慨分享她當初備考的豐富書單1。我總是覺得她進碩士班之前就讀了比我碩士畢業還多的書。
我一邊讀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一邊反省自己知識形成的軌跡,發現自己對台灣文學史缺乏完整的認識。回想高中國文課,我們相對完整的學過中國古典文學,從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往下讀到明清桐城派,再回到先秦兩漢。但對近代白話文的認識則相對零碎,固然也讀過魯迅、白先勇、余光中、楊牧,也在老師和同學的閱讀視野下認識更當代的作家,像是張惠菁、柯裕棻,但白話文基本上算是穿插在文言文中間的「調劑」。即使認識了個別作家、個別作品,他們對我都像是散落的星子,串不成星座和星圖。(不知道課綱幾度修改之後,情況是否有所不同?)
《台灣新文學史》是陳芳明 10 年的心血結晶。感謝前輩學者的耕耘,為我們留下自己的文學史。我的閱讀取徑跟他很像,覺得閱讀文學時必須回到歷史脈絡去看,覺得知識體系似乎必須以文學史為框架。有時候會自問這種讀書方法是不是有點侷限?不過身為人,擁有身體,思想也許不可能毫無邊界吧。只能時時自省,時時拓展思想的邊界,又或翻轉重繪知識系譜的地圖,納入新大陸、新島嶼,切換另一種投影法。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只先讀完日治的部分,但我想會是一趟十分有趣的旅程。
台灣文學史的分期基本上和政治分期呼應,分為日治(1895 - 1945)的殖民時期,戰後戒嚴時代(1945 - 1987)的再殖民時期,以及解嚴後(1987-)的後殖民時期。台灣長期處於殖民社會,孕育出的文學是殖民地文學,從殖民、再殖民到今天的後殖民,主體性的建立/重建始終是核心課題。
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採取後殖民史觀,以 1921 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為起點,將日治2至解嚴後的文學史分期如下:3
日治:殖民時期
1. 啟蒙實驗時期(1921 - 1931)
2. 聯合陣線時期(1931 - 1937)
3. 皇民運動時期(1937 - 1945)
戰後:再殖民時期
4. 歷史過渡時期(1945 - 1949)
5. 反共文學時期(1949 - 1960)
6. 現代主義時期(1960 - 1970)
7. 鄉土文學時期(1970 - 1979)
8. 思想解放時期(1979 - 1987)
解嚴:後殖民時期
9. 多元蓬勃時期(1987 -)
以下是各時期簡介。
啟蒙實驗時期(1921 - 1931):
新文學建立初期,作品實驗色彩濃厚,創作語言混雜。這段時期,新文學運動是政治運動的一支,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大於藝術價值。聯合陣線時期(1931 - 1937):
出現獨立的文學團體,文學不再是政治運動的附庸,作品較有藝術價值。皇民運動時期(1937 - 1945):
在戰爭國策的影響下,語言政策轉趨強勢,禁用中文;作家被迫表態,配合國策創作。歷史過渡時期(1945 - 1949):
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政府強勢廢止日文,加上 228 事件、政治腐敗等局勢影響,本地作家沉默20年。反共文學時期(1949 - 1960):
以外省籍作家為主,可預見日後官方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兩條不同路線。現代主義時期(1960 - 1970):
經濟上接受美國援助,文化上也受到美國西方文化影響。在現代主義思潮下,作家轉向內心經營,也可藉此避免附和官方文藝政策。鄉土文學時期(1970 - 1979):
在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國際局勢衝擊下,戒嚴體制受到質疑,台灣的「中國代表權」受到挑戰,作家也從書寫內心轉向關懷社會現實。思想解放時期(1979 - 1987):
政治上出現民主化浪潮,文學界也出現「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之爭。論戰之後,台灣文學終於正名為台灣文學,成為大家接受的名詞。而文學早在正式解嚴之前就已朝向解嚴的方向邁進,展現豐富的想像力與生命力。多元蓬勃時期(1987 -):
社會邁向開放,大家自由探索過去遭到壓抑的各種面向,不論是 228、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又或性解放、同志議題等情欲感官的書寫,各種方向都可看到豐富的發展。
文學史分期既有文學發展的內在理路,同時也深受整體政治局勢牽動,而文學的關懷始終與社會脈動密不可分。即使只是從上面的粗略介紹,也可以看到語言、殖民等議題一再浮現。
日治時期的知識分子曾經就該使用何種語言熱烈討論。傳統文言文不能應付新文學的需要,使用殖民者的日語似乎又給予殖民正當性,知識分子提倡各種語言選擇,包括中國白話文、羅馬拼音、台灣話文等。最初十年的語言以白話文為主,不過最終日文仍然成為主流語言。這段語言選擇紛雜的歷史反映出前人追求文化主體性的困難與努力,可以說是殖民地社會獨有的難題。讀到這裡,我才發現過去課堂上同時念過賴和跟連橫的著作,雖然雙方都被歸類為台灣文學,時代同屬日治,但光是語言的選擇就透露出兩者幾乎位於光譜兩端。
日治時期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陳芳明稱之為再殖民時期。戰後語言難題再次浮現,我想光從這點就可以說「再殖民」的評價並不為過,只不過這次知識分子無從辯論或選擇,他們無法繼續使用最嫻熟的日語,只能學習使用中國白話文。語言問題和高壓的政治氛圍導致本地作家沉默 20 年,20 年,足足一個世代的光陰。
時間快轉到當代,語言依舊是大家熱烈角力的場域。經過超過半世紀獨尊國語的時代,今日大家力圖復興本土語言,但批評質疑的聲浪從未消失。想到這裡,不禁覺得日治時期前人面臨的難題至今和我們依然切身相關。走過一世紀,主體性的追求與頓挫似乎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基調,解殖成為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回到開頭這張 goodreads 的書單,雖然只讀了一點皮毛,但我現在似乎多少能看出書單上各個作家落在光譜何處。書單裡比較早期的作家只有賴和跟吳濁流,其他主要是 1960 年代、1970 年代之後的作家。之後我想一面讀文學史,一面搜尋台灣文學英譯的情況,也許最終可以勾勒出一張不一樣的書單吧。
讀這張書單,好奇有哪些台灣文學作品英譯的同時,我想到一件跟翻譯有關的事:日治時代(或許也包括戰後)的台灣文學可能是以日文寫成,我們如果不諳日文,也要讀中譯本。那麼台灣文學的定義不繫於語言,而繫於台灣這個概念,用英文、日文、越南語等各種語言書寫的作品,也可以是台灣文學吧。
我們希望在台灣文學的框架下盡量容納一切可能,一如現今打造國族認同的方式。但這類認同永遠有個內生的問題:再怎麼包容的國族,終究有界限。因此保留框架會是好方法嗎,或是我們終究必須完全翻轉這個框架呢。這些問題大概無法簡單回答,希望繼續踏上這趟文學之旅能為我帶來一些解答,帶來一些啟發。
讀書會的初步想法
歡迎加入線上讀書會!再找到一兩個朋友加入,我們就可以開始了。時間應該會選擇星期六晚上 8 點,大約 2 到 3 個月讀一本書。
目前打算先讀台灣文學,想到的書單有早期作家的作品,像是賴和的〈一桿稱仔〉、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或是朋友推薦的當代作品,像是陳思宏的《鬼地方》。
期待和大家一起讀書討論,歡迎留言、回信或寫信到 transcreation@substack.com 報名,也歡迎提議書單!
參考資料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台北:聯經,2021。
Taiwan Books on goodreads: https://www.goodreads.com/shelf/show/taiwan
我自己只先開始讀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以下是蕾琪分享的完整書單,供有興趣(或有志報考台文所!)的讀者朋友參考。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
王德威,《眾聲喧嘩》。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張錦忠、黃錦樹,《重寫台灣文學史》。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
李有成、張錦忠,《離散與家國想像》。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
施淑,《文學星圖》。
高嘉謙,《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
許俊雅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讀》。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
黃錦樹、高嘉謙,《散文類》。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
朱宥勳,《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王德威,《從文學看歷史》。
《台灣新文學史》使用「日據」一詞,本文皆改用「日治」。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台北:聯經,2021),頁 31。